心理科普
提升语言艺术 增进亲子关系日期:2025-03-03 浏览:717
家庭教育研究专家张文质曾说:“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的前提”。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如果是亲密的、和谐的、友好的,孩子会很自然地认同和信任父母,家庭教育才能够起效。
良好的亲子关系需要经营,亲子沟通的方式直接影响着亲子关系。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可见积极的语言可以抚慰人心,消极的语言则会刺痛人心。提升语言艺术,是增进亲子关系的重要途径。
一、提升语言艺术,需注重自我关怀
自我关怀是美国心理学家克里斯汀·内夫提出的关于自我的新概念,它是指当个体处在困难、挫折、痛苦、失望等不好的情景中时,对自己的消极状态仍然能够保持开放和友善的态度,能够安抚和关心自己的能力。
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是让自己幸福起来。父母好好爱自己,才能好好爱孩子。每天花上三五分钟的时间把下面一段话读几遍给自己听,让爱自己的信念在心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培育幸福感。
二、提升语言艺术,需重视夫妻关系
在一个家庭里面有三大主要关系:夫妻关系、亲子关系、父母关系。德国著名心理治疗大师伯特·海灵格认为,家庭关系中夫妻关系是核心关系,与孩子的关系以及与父母的关系都应该靠后。
这对于我们国家的文化是一个挑战,因为在中国式家庭中,孩子往往被放在第一位,夫妻关系往往会被忽视。父母中一方或两方将过多的注意力投放在孩子身上,会导致家庭关系失衡,反而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父母如果把夫妻关系经营好,是给孩子的第二重礼物。
三、提升语言艺术,需善用肢体语言
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宾提出人际沟通的55387定律,指一个人对他人的印象,55%取决于肢体语言,包括仪容、动作、表情等;38%取决于有声语言,如讲话时的语气、语调等;7%取决于文字语言,即说话的内容。
这说明非语言交流的重要性。美国心理治疗师萨提亚认为,人一天至少要得到4个拥抱才能生存,8个拥抱才能维持正常运作,12个拥抱则能促进成长进步。
有研究表明,拥抱可以促进多巴胺的产生,缓解抑郁和难过;拥抱可以增加血清素含量,让我们感到更多愉悦和放松。拥抱时,我们的快乐、悲伤、怜悯、关怀等情感会在彼此的身体之间流动;当情绪流淌出来后,我们会更容易感受到接纳、看见和支持!
因此,父母可在说话之前先给孩子一些拥抱,用实际行动告诉对方,他/她不是一个人。
四、提升语言艺术,需试着换位思考
父母如果时时、处处、事事都体现出对孩子精神需求的关注、尊重与理解,实实在在地帮助孩子减轻心理负担和精神压力,孩子必将生发出独立自主的能力和乘风破浪的勇气。
父母可以这样做:在心里假设或回忆自己是孩子现在的年龄时,遇到这种事情(比如考试没考好、和同学有矛盾、喜欢上一个异性等),会有什么样的感受,期待得到什么样的回应。你会发现,孩子需要父母给予的永远是理解、支持、接纳、信任,而非批评、指责、惩罚和控制。
我在《小黑你好》心理课堂上收集到的学生填充的句子可以很好地说明这一点:“亲爱的小黑(小黑是每个人心中害怕的对象的化名):当我想去追求自己的梦想时,我像雏鹰,想飞出父母的怀抱,我觉得父母总是限制约束我,而我可以独当一面,我怕父母因为我的决定失望,不要以为我不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我需要经受历练,有自己的意志和生活,而不是一味地按照父母的意志,我悄悄地渴望有一天,当我闯出一片自己的天地时,告诉你们,按照我自己的意愿,也可以活得很幸福,也可以让你们为我感到骄傲!”
五、提升语言艺术,需学会积极赋能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考查某校,随意从每班抽3名学生共18人写在一张表格上,交给校长,极为认真地说:“这18名学生经过科学测定全都是智商型人才。”事过半年,罗森塔尔又来到该校,发现这18名学生的确超过一般学生,长进很大,再后来这18人全都在不同的岗位上干出了非凡的成绩。
可见,积极的语言对孩子会产生巨大的积极的影响。因此,父母要总说激励、赞赏和赋能的话,如我同意、我欣赏、我期待、我相信、我理解、有道理、有新意、有提高、有进步、有能力、真有趣、真厉害等;多说认可、肯定和尊重的话,如行、好、是、对、可以、试试、就按你说的办。
六、提升语言艺术,需避免语言伤害
有些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跟孩子说话时像扔刀子,听着扎心得很。比如,一个父亲对因学习成绩下降向他求助的女儿说,“你成绩下降就想去死,咱俩一起去死好了,我在20多年前就想去死了!”女孩听完这话特别崩溃,随即出现了被动自杀的念头。一个妈妈在他小儿子成长过程中经常对他说,“我在怀你时特别想要一个女儿,没想到又生了一个儿子,你要是个女孩该有多好!”这个高一男孩现在出现了同性性取向倾向。一个阿姨经常对他外甥念叨,“我们家没有儿子,你姨父又去世了,我养了你十几年,以后你要给我养老送终;你父母离婚了,你又是长子,以后你妈和你弟弟也要你来养活。”她这个外甥现在才高一,已经开始要使用药物来缓解压力了。
这些扎心的话语在短期内可能不会带来什么严重的后果,但如果这种话语不及时纠正反而持续不断地重复下去,在孩子遭遇学习成绩下降、失恋、人际孤立等现实压力时它们可能会成为压死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
因此,要少说“No”语言,即否定孩子、不相信孩子的话,如不行、不好、不对、不努力、不认真、不专心、不争气等;不说降低孩子自尊的话,如讨厌、烦人、累赘、笨、傻、不要脸、下贱、窝囊废、拖后腿、都怪你等;禁说恶语,即剥夺孩子爱和归属感的话,如滚出去、去死吧、你跳去啊、打死你、不要你了、把你扔了等。
著名的心理学家阿德勒说,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要用一生来治愈。让我们一起努力提升语言艺术,给孩子创造一个幸福的童年。
BoBo psychology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