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科普
清明特辑:你在怀念Ta,还是在惩罚自己?日期:2025-04-02 浏览:629

当生命缺了一角:
弗洛伊德眼中的哀伤与抑郁
1917年,弗洛伊德在战火纷飞中写下《哀伤与抑郁》,如同在人性废墟中点亮一盏灯。他揭示了一个深邃的真相:面对失去,每个人的心灵都会站在十字路口——向左是通向疗愈的哀悼之路,向右则是吞噬自我的抑郁深渊。
当人们失去珍爱的对象时,通常有两种应对路径:我试着用生活中的比喻帮大家理解这个复杂的心理学概念:
我们可以把抑郁症想象成一个"情感黑洞"。比如你养了10年的小狗突然去世了,正常情况下,你会经历这样的哀悼过程:
1️⃣ 承认小狗已经不在了--✅ 承认失去的事实
2️⃣ 慢慢习惯没有它的生活--✅ 允许自己逐步适应空缺
3️⃣ 把对它的爱转化成回忆--✅ 将对原客体的情感投注转移到新关系
但抑郁症患者的情况完全不同,更像是:
?把小狗"吞进"自己心里(自我"吞噬"丧失客体:通过自恋性认同,把自己变成被抛弃的"心理替身" )
?从此把自己当成那只小狗:"我现在就像它一样被抛弃了"(- 扮演被遗弃的客体"我现在就是那只流浪狗")
?分裂出两个自己:
- 一个是被抛弃的"小狗版自己"(认同了丧失的客体)
- 另一个是严厉的"训狗师"(超我的批判"你根本不配被爱,也没有人爱你")
这时候,原本对外的情绪全部转向自己:
?本该对"小狗离开"这件事的悲伤 ➔变成"都是我的错"
?本该对"命运不公"的愤怒 ➔变成"我活该被惩罚"
就像有人把去世宠物的项圈永远戴在自己脖子上,每次摸到项圈就骂自己:"都是因为我没照顾好它"。实际上ta惩罚的不是当年的自己,而是把对命运的无力感转化成了自我攻击。
弗洛伊德的精辟洞察在于:
? 健康哀悼是"世界缺了一角"(接受外部丧失)
? 抑郁则是"我被挖去一块"(自我成为丧失载体)
如同往心里安装24小时差评机器人,原本该吐槽医院的手朮失误,现在变成循环播放:"你的人生就是个错误"。
弗洛伊德留给世界的温柔启示:
真正的告别不是遗忘,而是让爱换一种方式活着。就像春日的竹林,每一场雨后,新笋总会穿透陈年的落叶,向着阳光生长。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
某个旧物突然让你眼眶发热,
某段回忆在深夜轻轻叩门?
那些离开的人与事,
如何在我们生命里继续生长!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