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注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 客服QQ
  • 在线咨询
  • 心理科普

    表面完美,内心焦虑——高功能焦虑与潜意识的小剧场日期:2025-05-06  浏览:335

     


     

    周末和一个朋友聊天时,她提到自己经常感到焦虑,尤其是有强迫性思维,总是反复在脑海中复盘自己的行为和语言。比如,在工作中,她会不断检查实验室的工作流程,担心自己出错,并觉得自己是一个完美主义者。每当离开工作环境,焦虑感就会减轻一些。她在生活中比较遵循规则,按部就班地完成自己设定的目标和人生规划,不允许自己偏离轨道。然而,她现在面临的困扰是,时常感到内心迷茫,似乎压抑了些什么。晚上偶尔会失眠,强烈渴望能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意义,因此来寻求我的帮助和建议。

     

      这样的情况让我想到在现代的社会,似乎没有不焦虑的人,然而像好友这样的情况,可以说是属于“高功能焦虑”(Hig-functioning anxiety)这一范畴,他们可以应付日常生活的需求,外表看起来非常有条理、积极主动、外向、甚至像完美主义的人,但在她们平静的举止下,内心却充满了焦虑和不安


    大部分高功能焦虑的人,有时会突然觉得紧张,但又说不清为什么;或者很害怕犯错、害怕被人拒绝,甚至连面对一些普通事情都会莫名焦虑。其实这可能不是单纯的“我就是容易紧张”,而是内心可能正在上演一场“潜意识的小剧场”:

     

     


    一、“我要,我不能”

    ——内心的矛盾让你焦虑

     

    你的内心其实住着三个“角色”:

     

    • 冲动的小孩(本我):想要立刻满足自己的需求,比如“我就是想发脾气”“我想随心所欲,不想管别人怎么想!”

     

    严厉的家长(超我):他告诉你,“你不能这么做!你要听话、要懂事、要负责任!”

     

    • 夹在中间的你(自我):既想释放自己,但又害怕被指责,于是纠结、紧张,不知道该怎么办。

     

    比如,你很想拒绝别人的请求,但又觉得拒绝别人会让你显得冷漠、没礼貌,于是你心里开始打架——一方面你想要自由,另一方面你又害怕被讨厌。这种内心的矛盾,让你产生焦虑。


    图片来源:《搏击俱乐部》

     

     


    二、童年的“影子”

    ——焦虑可能是小时候埋下的种子

     

    小时候的经历会影响我们长大后的情绪。如果一个孩子小时候总是被批评、忽略,或者父母的情绪忽冷忽热,那么他可能会形成这样的潜意识模式:

     

    • “我必须让别人满意,否则我会被讨厌。” → 变成讨好型人格,时刻紧张自己有没有让别人不开心。

     

    • “亲密关系是不稳定的,别人随时可能离开我。” → 变成分离焦虑,一旦对方有一点冷淡,就开始胡思乱想,害怕被抛弃。

     

    • “我不能表现得太真实,不然会被否定。” → 变成隐藏真实自我,总是小心翼翼,不敢做自己。

     

    这些童年经历就像埋下了一颗种子,长大后,某些场景会触发它,导致我们感到焦虑,但自己却未必意识到背后的原因。

     

     


    三、“被压下去的情绪”会变成焦虑

     

    • 你明明很生气,但还是笑着说“没关系”;

    • 你明明想哭,却忍住了,装作无所谓;

    • 你明明不想去某个社交场合,但还是硬撑着去。

     

    这些没有被表达出来的情绪,其实不会消失,它们会以另一种方式冒出来,比如:

    • 你可能会变得容易紧张,总是心神不宁;

    • 你可能会突然因为一件小事大发脾气,自己都觉得奇怪;

    • 你可能会开始出现身体上的焦虑反应,比如胃疼、头晕、失眠。

     

    所以,焦虑有时候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你过去很多没有被允许释放的情绪,现在找到了另一种出口。


    图片来源:《心灵捕手》

     


    四、“我要一直控制一切”

    ——焦虑来自“害怕失控”

     

    有些人天生喜欢掌控一切,不确定的事情会让他们感到焦虑。比如:

    • “我一定要把所有的事情都安排好,否则我会很不安。”

    • “如果事情不按照我的预期发展,我会非常紧张。”

     

    这种焦虑的本质,是害怕失控,害怕未知。如果一个人小时候经历过很多不确定性(比如家庭环境不稳定、父母情绪多变或无法帮助孩子做出重要决策),他可能会变得特别想要控制一切,以此来获得安全感。

     

    但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事情是无法完全掌控的,于是焦虑就变成了一种常态。


    图片来源:《死亡诗社》

     

     


    五、“我是谁?我要去哪里?”

    ——存在焦虑

     

    有时候,焦虑不是因为某件具体的事,而是来自更深层的迷茫,比如:

    • “我的人生到底有什么意义?”

    • “我一直努力,但我真的快乐吗?”

    • “如果我做了这个选择,我会不会后悔?”

     

    这种焦虑更像是一种“人生的焦虑”,它关乎我们对自己的认同、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当我们开始思考这些问题,可能会感觉到一种深深的不安和无力感。

     

    焦虑其实是在提醒你:有些东西需要被看见

    焦虑并不是敌人,它其实是在提醒你:

    • 你是不是在压抑自己的需求?

    • 你是不是在害怕过去的某些伤害重演?

    • 你是不是在试图控制一些无法掌控的事情?

    • 你是不是在逃避一些该面对的问题?

     

    如果我们能去倾听焦虑,而不是一味地抗拒它,也许就能慢慢找到内心的平衡点。

     

     

     

    参考文献:

    1. Frost, R. O., Marten, P. A., Lahart, C. M., & Rosenblate, R. (1990). The dimensions of perfectionism. Cognitive Therapy and Research, 14(5), 449-468.

    2. 2.Rector, N. A., & Ryder, A. G. (2005).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fectionism and depression, anxiety, and stress in a non-clinical sample. Journal of 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24(1), 49-68.

     

     

     

    BoBo psychology

    作者简介




    电话:0551-65747990 / 18226646652  地址:合肥市桐城南路仕嘉名苑南2幢2508室 邮箱:2769792355@qq.com  微信公众号:BoBopsychology
    © 2015 安徽博波心理咨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皖ICP备19015852号-1 技术支持:企航互联 合肥网站建设

    安徽博波心理咨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