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科普
心理文献||沙盘游戏治疗的原则之三:共情的作用与治愈日期:2025-05-13 浏览:218

本文节选自高岚、申荷永编著的《沙盘游戏疗法》一书中的第四章《沙盘游戏治疗的原则》。
以下链接可查看前文
沙盘游戏治疗原则一:无意识水平工作http://www.boboxinli.com/display.php?id=1354
沙盘游戏治疗原则二:游戏的意义与治疗http://www.boboxinli.com/display.php?id=1355
沙盘游戏治疗的原则之三:
共情的作用与治愈
在当代的心理分析实践中,“共情”多被认为是心理分析师所应该具有的一种能力,但我们也可以把它视为治疗和治愈的气氛和条件,甚至是方法和技术。尤其是在被称为非言语治疗的沙盘游戏中,共情的作用就显得格外的重要。
一、对于共情的理解
英文的 empathy是由德文的einfuhlung翻译而来,我们理解为“共情”。就empathy的西文词源来说,希腊语的empatheia 字义,本是以“情”为主,涉及的是感情(passion)、情绪(emotion)和情感(feeling)。“em”作为前缀与“en”相同,所包含的则是“进入”(go into)、“植入”(put into)、“引发”(cause to be)和“提供”(provide with)等语义。
共情作为专业的术语,几乎是与心理学一起出现的,那是在19世纪70年代。被心理学史家波林(E.G.Boring)称为新心理学先驱的洛采(R.Lotze,1817-1881)和现代心理学的奠基者冯特,都是此概念的最早使用者。一般认为德国学者费肖尔父子(Friedrich Theodor Vischer and Robert Vischer)分别把einfuhlung用作动词和名词,属于此概念的创用者。德国心理学家立普斯(Theodore Lipps,1851-1914),在其专著中赋予了“共情”最初的专业内涵。冯特的学生铁钦纳在1910年把德文的einfuhlung 翻译成为英文的empathy。
立普斯也是冯特的学生,但在心理学史上被归于布伦塔诺的意动学派。于是,“共情”作为一个专业术语出现的时候,既包含了冯特的统觉(apperception)思想,也包含了布伦塔诺的意动内涵(psychical act)。立普斯认为,心理或意识是无意识的过去经验和现在体验或统觉相互作用的结果。对于立普斯来说,当我们认识某一对象的时候,能够设身处地地感觉或感受到被认识的对象,就是所谓的“共情”(einfuhlung)或共情现象。
于是,共情的西文本义,是要表达一种在理解的基础上对别人的情感与动机等心境的认同,或者是一种能够体验到别人情感与心情的能力。但是,当我们用“共情”翻译了empathy的时候,除了其西文的语义和其心理学的专业意义之外,已经是具有了所使用的汉语及其中国文化的内涵。
在早期的英汉词典中,empathy多被翻译为“神人”,尽管未能流传,但烘托出了共情的一种意境。汉语中本来有“神思”和“神通”的用法,前者为“神随意往”,后者为“心思通达”,皆包含着“共情”的某种意境。
在汉字“共”的甲骨文原形中,包含着两人共同拥有的意象,包含了“和”的理念。在共情现象中,不管是美学体验中的感情移入,还是社会心理学中的设身处地,临床心理学中的感同身受,其中“共与和”的意境非常重要,共情的主体与被共情者处于一种心情和情感的和谐状态,是共情现象的重要基础。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张九龄的“天涯共此时”,苏轼的“千里共婵娟”等诗句,也都衬托出“共”的境界和“共情”的意味。
徐灏在其《说文解字注笺》注解“情”字的时候,阐释了“发于本心谓之情”的道理。于是,孟子的心性学说,其“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的主张,也都反映在了共情的寓意之中。朱熹在注解《孟子》的时候曾发挥了“心统性情”的思想,以“情”为心之体用,也能展现为共情中所包含的中国文化心理学的意义。
《论衡》本性篇中引刘子政言:“情,接于物而然者也。”当“共情”发生的时候,“投射”已经不再重要,共情也就不是单纯的“转移情感”,而是共情者与被共情者本心的自然呼应或共鸣。“共情者”不是以自己的感受来代替对方的感受,而是能够真实地感受到对方的感受,与对方共同拥有或分享某种情感与感受,这便是心理分析和沙盘游戏治疗中的共情和共情意境。
二、共情的方法内涵
共情作为心理分析的一种方法,首先表现为一种设身处地、感同身受的能力,通过这种能力而体现出感应的作用,或“共时性”(synchronicity) 现象的效果。因而,道家的无为,以及中国文化心理学中的感应心法,是运用“共情方法”的重要基础。
于是,真正的共情不是任何技巧性的刻意表达,也不属于任何语言的技能,而是一种专业的素养和真诚的态度。阿德勒在临床心理学的意义上使用共情的时候,曾将其转化为一种通俗的比喻:“穿上病人的鞋子(站在病人的立场上),来观察与感受病人的体验”(to“stand in the shoes” of the client and “see and feel”what the client is experiencing)。因而,“站在病人的立场上”很重要,这也是布伦塔诺用意动来包含客体真实性的基本要求。
罗杰斯在其《患者中心疗法》(1951)中,把“共情”(empathy) 作为其新的治疗体系的基本原则与核心概念。即使是罗杰斯的另外两个原则:“无条件的积极关注”(unconditional positive regard)和“一致性”(congruence),似乎也都是为“共情”作进一步的注解。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共情中包含了“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包含了医生与患者情感的“一致性”。通过共情可以获得心理治疗的内在基础,这种内在基础也曾被罗杰斯理解为发现与接近自己内在的直觉自我。通过共情而进入来访者内心世界的愿望,这也是所谓的“患者中心疗法”的具体体现。罗杰斯甚至把共情作为其心理治疗的技术,包括通过语言的表达来传递共情的信息。在罗杰斯的治疗个案中,我们常会看到他用赞同来访者陈述的要点,或者是重复来访者表述的最后一段话,来表达他所获得的共情理解。
我们把“共情”(empathy)理解为一种设身处地的同感,早期的学者们多将其译为“神人”,大有出神而入化的境界,不失为一种传神的翻译。但就其中文的内涵而言,像设身处地和感同身受,都在其心理反应之外更具有“身体的心理作用”。因而,共情就不仅仅是感情方面的同步,更不仅仅是意识层面的理解,而是包含着彼此的身心共振与和谐。
不管是一句话,还是仅仅一个眼神,甚至是一阵沉默,但彼此都有真实的感触,都能被对方深深地打动,一切尽在其中,也都涉及了共情所包含的治愈效果。
在有关非言语交流和非言语行为的心理学研究中,曾发现彼此心理和感情接近的人,会不知不觉表现出身体姿势同步的现象,都可以从一个侧面来印证共情的作用。而就心理分析的临床意义而言,身体的感受往往具有十分重要的治疗效果。
于是,在这种意义上,共情的专业态度,也是培养沙盘游戏工作气氛的必要元素。被分析者要真切地感受到被心理分析家的接受与理解,才能自然地表露其内在的情感。
三 、共情与沙盘游戏
劳伦·考宁汉(LaurenCunningham)是资深的沙盘游戏治疗师,荣格心理分析家,曾任《沙盘游戏治疗杂志》的主编十多年。她曾经告诉我,在多年的沙盘游戏教学和培训中,每次讲授沙盘游戏治疗之前,她都要先讲这样一个故事:
在古老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中,有这样一个神话传说。掌管着天上与人间的皇后伊娜娜(Inanna),听到她做地狱皇后的妹妹艾里斯克欧(Ereshkigal)的痛苦呻吟,决定前去地狱探望她的妹妹。经过那狭窄的地狱七重门的时候,伊娜娜先后脱去其华贵的装饰与衣物,赤裸裸地来到了地狱皇后艾里斯克欧的面前。失去了理智的艾里斯克欧,以其盛怒接待伊娜娜,夺取了她生命的气息并将其变为僵尸。
三天之后,不见前往地狱的伊娜娜返回,她的忠实仆人尼苏伯(Nin- shubur)四处寻求帮助。最后,智慧与水之神安奇(Enki)用其指甲里面的泥垢做了两个非男非女的小人,让他们把生命的食物和水送给伊娜娜。
这两个小人神不知鬼不觉地来到了地狱的皇宫,发现艾里斯克欧赤裸地躺在床上,头发散乱,语无伦次地呻吟着:“喔……喔……我的里面啊!”
受命于安奇的两个隐身小人,用同样的语气呻吟着:“呜……呜……你的里面啊!”
艾里斯克欧又大声地叫唤着:“呜呜呜……呜呜……我的外面啊!”
两个隐身小人同样回应着:“呜呜呜……呜呜……你的外面啊!”
艾里斯克欧继续呻吟与呼叫着,两个隐身小人也同样回应着她的痛苦……
就这样,直到艾里斯克欧内心变得平静,停止了痛苦与呻吟,于是,康复了的艾里斯克欧要答谢这两位帮助她的小人。两位小人要回了伊娜娜的尸体、用生命之水救活了她,并与她一起重返人间。
我曾经问劳伦,为什么每次讲授沙盘游戏治疗都一定要讲这样一个故事呢?劳伦告诉我,其中包含着重要的治愈因素,也就是共情的作用,和非言语的力量。对此,我也曾深有体验。我有一位患有10年抑郁症的病人、抱怨说他好像就是生活在迷宫里的“牛头怪”(theminotaur in the labyrinth),60多岁的年龄仍然不能寻找到那“迷宫”的出路。我告诉他,那“牛头怪”不仅仅是他的“抑郁症”或“抑郁的他”,也是整个人类的阴影。而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在某种程度上受限在生活或生命的迷宫之中。于是,我愿意作为他“迷宫”中的陪伴,而他也接受了我。作为诗人的他,重新听到了那牛头怪在迷宫中的呼喊声,并且转化为其专业的创作,获得了国际上“新世纪第一年最佳诗篇”的殊荣。而我们在共同度过了迷宫中的黑暗与艰难之后,也找到了属于病人自己脱离其迷宫的线索(the magic thread),获得了治愈与发展的效果。
图片由汪荣荣老师摆拍
连载中,敬请期待……
咨询师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