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科普
母亲的影子:当"我们"取代了"我"日期:2025-08-02 浏览:520

"老师,我真的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咨询室里,27岁的小林摆弄着衣角,"都是我妈帮我安排的......"
她的手机屏幕亮起,显示着母亲的第八条未读消息:"记得喝我放在你包里的绿豆水"。这个场景在很大程度上呈现了图式疗法中的"纠结/未发展的自我图式"——当一个人的身份边界过度模糊时,就像一直连着从未剪断的心理脐带。
什么是"纠结/未发展的自我"图式呢?
在图式疗法中,具有该图式的个体可能主要表现为:
1.情感的依附:无法独立做决定,需要持续地寻求认可
2.身份的模糊:不清楚自己的价值观、兴趣爱好
3.依赖的焦虑:独处时感到迷失和恐慌
形成该图式的背景有可能是:过度保护或控制的养育方式、父母通过情感勒索来维持依赖和长期被否定自主选择权。
例如,小林的成长轨迹就是一个标准的"好女儿剧本":
6岁开始:妈妈代选所有兴趣班,
12岁开始:交友需要得到妈妈的同意,
16岁:被迫放弃喜欢的文科科目,选择理科科目,因为"理科好就业",
18岁:按母亲要求填报高考志愿,
25岁:按母亲的安排去工作、相亲。
转折发生在婚后第一年。当丈夫问她"周末想去哪里玩"时,她突然崩溃大哭:"我不知道...从来没人问过我想要什么。"
具有该图式个体的典型特征可能包括:
1.决策困难:面对选择时第一反应是"我爸妈或伴侣会怎么想",
2.假性独立:可能完成表面"成人任务",但缺乏内在自主性,
3.关系成瘾:快速从一段依赖关系跳入另一段。
神经科学认为,长期被剥夺决策机会会导致前额叶皮层(负责自主决策)发育不足,而焦虑相关脑区过度活跃。(《自主权剥夺的神经生物学后果》,Chango et al., 2021, Developmental Psychobiology)
小林的第一次尝试是独自看了场母亲"认为无聊"的文艺片,而后她又发现自己喜欢的是爵士乐,而非母亲推崇的古典音乐,而后,她开始和咨询师讨论喜欢的味道,真正放松的事情;当小林第一次拒绝母亲插手她的工作选择时,经历了2天的强烈焦虑,但随后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轻松。
最动人的转变,往往是第一次为"无关紧要的小事"坚持己见的时刻,比如, 坚持要买"不实用"的小物件, 突然剪短留了二十年的长发, 在餐厅退回没点错的菜等等。这些看似任性的行为,实则是沉睡的自我在轻轻叩门。
依赖并不是爱,真正的亲密关系需要两个完整的人。就像心理学家鲍温所说:"分化程度决定关系质量。"(Bowen, 1978 Family Therapy in Clinical Practice 或 Skowron, 2000 Differentiation of Self Inventory)
在最近一次咨询中,小林展示了她感兴趣的陶艺课作品——一个歪歪扭扭但独具特色的杯子。这个不完美的容器,正象征着她开始盛装属于自己的生命体验。
BoBo psychology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