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注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 客服QQ
  • 在线咨询
  • 心理科普

    团体分析文献||作为个体心智生活矩阵的团体(下)日期:2025-08-02  浏览:754

     

     

     

    译者按

    本文选自S.H.Foulkes的妻子Elizabeth Foulkes在其离世后编辑出版的“Selected papers of S.H.Foulkes :Psychoanalysisand Group Analysis”(1990)。原作撰写于1971年。因全文较长,故分为两个部分发布。

     

    “团体矩阵”这一概念一直备受关注,而本文正是Foulkes对其最为重要且最为详尽的阐述。

    ——Malcolm Pines 

     

    本翻译仅用于学习交流,版权属原作者所有。尊重译者劳动,转载请注明出处。

     


     


    三、团体情境

     

    为了进一步理解并描述我正在做的事情,以及指导我行动的那些想法和理念,我要谈谈团体情境(group context)。需要指出的是,在通常的标准团体分析中,个体处于前景位置,而团体背景则是我们进行干预和解读的基础;在这个程序中,个体处于核心位置。从这个角度审视整个团体的情况,常常导致误解忽视个体。”团体情境”概念不存在这样的威胁。对我所从事工作的最准确描述是:我所做的分析是为了每一个个体,但是在团体的背景下进行。为此,我不仅利用哪些影响我的进程,而且利用那些影响每个人的进程,也就是说,利用整个团体中正在运作的进程。为了恰如其分地体现这一心智领域不仅包含个体,而且超越个体这一事实,我采用了“超个人进程”(transpersonal processes)这一术语。这些进程贯穿于个体之中,不过每个个体都会对其进行阐释,加以完善,并以自己的方式对其进行修正和调整。然而,它们会扫描所有个体——就像在物理领域中进行 X 光透视一样。

     

    或许用一个生物学比喻来阐释这一观点也不失为恰当之举。细胞确实存在。细胞病理学是有意义的,我们可以从细胞病理学的角度来审视其发展变化情况。如果在这个例子中细胞代表个体,那么我的这种看法更接近分子生物学的观点,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是超越单个细胞的层面。这并不是说单个细胞在整体过程中不具有反应性和创造性。

     

    因此,心理学既不是“个体”的,也不是“团体”的,除非是抽象意义上的。我们若不谈及团体,就无法谈论个体;若不将其视为由个体组成的集合体,也就无法谈论人类团体。因此,就整个人的心理而言,这两种情况都是抽象的产物。


     

    在我看来,为了理解事物的整体面貌,我们有必要将其置于更大的整体背景之下加以审视,这样一来,我们就能置身其外。例如,一个较大的团体只有在与更大的社群相参照的情况下才能被理解,或者也许是在与它的领导者或其任务相参照的情况下才能得到理解。只有与其他团体相对比,较小的团体才能被完整地理解。这就是我所说的在我们的治疗团体中团体本身就是目标所在的意思。团体自身的情况只能从其内部加以理解。就我们自身也被包含在其中而言,严格说来我们也不能将其视为一个整体,除非是从与我们自身的关系角度来考虑,而且我们也应当避免习惯性地将其视为一个整体。一种情形中,将整个团体视为一个整体是有意义的:比如指挥者、分析师希望指出对他的作用的某些回应,或者指出与自己或其他成员相关的任何共享回应。小规模的治疗团体(理想情况下为七至九人)是全面理解个体的最佳选择,这些个体构成了一个整体的团体。然而,正如所指出的那样,这种团体情况凸强调内部相互作用,超越了通常被视为内在的、心理内部范畴的界限,并表明这种相互作用是所有人共有的。

     

    当我们谈论心理学或精神病理学时,最好心中牢记那个能够包容和涵盖任何特定研究情境下所有心理过程的综合整体。我们可以关注团体整体,也可以关注其中某一个体或某些处于特定互动中的个体:所有这些过程,无论从哪个视角看都具有意义,并且这些不同的意义相辅相成。并非一个观点是正确的而另一个则是错误的。这更像是我们从不同位置拍摄照片。针对某些目的,某一幅画面可能更合适,其他的则较差,但所有这些画面都真实地反映了它们所从拍摄位置的实情。然而,这个完整的过程必须始终从整个场域来定义。正如前文所述,用图形(figure)与背景(ground)的关系来理解似乎最为恰当。图形就是我们特别选择去观察的对象,是我们关注的焦点,或者在不带偏见的观察中自行突显到前景的事物。

     


    四、团体网络理论

     

    我已提及个体置身其中的交流互动网络,以及关于神经症的团体网络理论。虽然我在家庭治疗作为一门学科出现之前,就已在运用并研究家庭网络,但我并不完全将这个概念等同于家庭概念,理由我稍后会解释。原生家庭确实是最初的网络,未来个体的个性在此被决定性地塑造;整个精神分析领域已毫无疑义地证实了这一点。这个被视为一个团体的家庭网络,本身作为一个复杂整体在发挥作用。可以说,它有一条垂直轴线——指向过去,指向父母,指向父母自身的童年,指向父母与其各自父母的关系——所有这些都融入了正在形成中的儿童心灵的最深处。

     

    我们知道,这些早期事件会被婴儿期遗忘所覆盖,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们是动力性无意识的,尤其涉及有关婴儿性欲的本能。然而,如此形成的自我和超我的核心——我认为这从生命之初就已经开始形成——就其本质部分而言,同样是无意识的,但这并非源于压抑。它们之所以是无意识的,是因为个体所内化的价值观、与世界的整体关系、与客体的关系、个体整个的表达方式——无论是感受、思考、呼吸、睡眠、觉醒、感受乐趣、说话的方式,还是个体的全部行为模式——都已被原生家庭团体决定性地塑造了。个体对此浑然不觉,因为他通常深信自己的感受方式、思维方式是自然而正确的,自己的语言就是人们应说的语言。我想在此提醒大家马克·吐温的一个段落。他笔下的一个角色问另一个角色:“法国人算人吗?”。另一个角色回答:“哦,当然,他们是人。” “那他们为什么不说人话?”

     

    因此,在团体中对个体进行分析研究的一大进步在于:个体开始自己认识到,其他人会为不同的事情发笑,感受不同,本质不同——然而,并没有理由去判断一种行为比另一种更好或更正常,除非是基于这些人所处的更广阔的文化社群中普遍认可的理由。人之不同之处,正是其真正的个性所在。


     

    至于如此发展起来的人,在日后生活中的行为方式,我们知道其早期影响会持续地、正常地发挥作用——正如我刚刚解释的那样——但也会以困扰的形式存在,这体现在那些未解决的渴望或创伤会分别通过移情和强迫性重复表达出来。无论人们是躺在沙发上、坐在你对面的椅子上,还是围成一圈坐着,这一点都是真实且不变的。后来,我们发现个体在我们这种西方文化中的生活,发生在小型以及稍大的团体中,这些团体在规模上非常类似于过去那种几百人的部落式社群。这些生活(或当前)的人际网络对每个个体来说都被证明意义重大。当你去接触这些实际运作中的、活生生的当前团体时,你会发现它们与家庭有重叠,尽管它们不一定等同于家庭。它们将包括朋友、对手、上级、下级、动物,甚至无生命的物体。

     

    在我的一个治疗小组里,母亲去世后,她留给女儿——也就是我的病人——的那只猫,变成了一个格外重要的存在。

     

    当我们审视这类生活团体——即病人当下所共同生活的人们构成的团体(毕竟我们所有人的日常生活都处于这类团体之中——我们会发现,只有相当有限数量的人是持续重要的;而对于特定冲突具有重要性的人,也许在数量上同样有限,但可能不完全是同一批人。如果我们在诊室中,或者生活本身里,就其原貌来审视这些团体时,我们是以一种特定方式将它们当作一个团体来进行探讨的。限于篇幅,此处我无法详述这种方式。

     

    本质上,对这种自然团体本身实施的家庭或团体网络的治疗极其有力,并且可能非常成功。然而,总体上我发现,常常显而易见的是,这样一个团体整体往往无法恢复正常功能。冲突和复杂情况实在太多了。其局限性在于:这些重要网络中的各个成员,都会有意识地或无意识地抵制其中任何一位成员发生改变,特别是那位被视为问题所在的指定患者。他们通常都相当不愿意彼此坦诚开放、揭示自己的秘密。因此,这个自然的生活团体,尽管非常重要,但对于分析性心理治疗而言,也许其最大价值在于作为一种诊断和预后评估的工具。

     

    从定义上说,这样一个团体即使仅从诊断角度被观察数次,也始终被当作一个团体来看待。一个运作中的团体、一个有任务的团体,如果为了其团体功能而需要被当作一个整体来治疗时,亦是如此。团体成为关注焦点的例子,有足球队或企业中的一组经理人。然而,确实存在这样的情况:尽管在这些条件下个体成员退居为背景,但如果我们成功改善了整个团体的生活状态和氛围,那么组成该团体的成员自身也会发生变化并受益,而且其变化之大可能令人吃惊。

     

    然而,第三种类型的团体——即特定意义上的团体分析小组——才是我们首选的方法,如果我们希望对个体实施一种深入的——而且它确实非常有效——分析性治疗:这种治疗旨在全面地理解个体,并通过成员彼此互动来实现。这种小组由陌生人组成,成员之间没有任何现实层面的关联,被明令禁止建立此类关系,并完全是在分析性条件下进行。

     

    至少请允许我提到我在这一领域研究中两项最有趣的发现:(1)我确信,正如人们预期的那样,网络理论对任何个体都完全成立——只要我们去留意观察,它对我们的任何一位病人都适用。(2)前述的三种团体情境或团体网络,似乎最适宜在团体分析小组中去研究它们之间的互动。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它们如何相互交织,特别是当下网络在治疗持续进行过程中融入治疗的方式。

     

    END

     

    了解团体招募可点击下方链接

    周一晚间网络团体:http://www.boboxinli.com/display.php?id=1314
    周五晚间网络团体:http://www.boboxinli.com/display.php?id=1315

     

     

    周日上午网络团体:www.boboxinli.com/display.php




     

     







    电话:0551-65747990 / 18226646652  地址:合肥市桐城南路仕嘉名苑南2幢2508室 邮箱:2769792355@qq.com  微信公众号:BoBopsychology
    © 2015 安徽博波心理咨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皖ICP备19015852号-1 技术支持:企航互联 合肥网站建设

    安徽博波心理咨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