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科普
善意有界:当付出未遇珍惜时日期:2025-09-06 浏览:929

有一次书友们一起读书,一书友小A分享了自己的困扰:她一直对他人保持友善,其实只要不换来恶意,自己也能平衡;如果换来善意,自己会感到很幸福。但渐渐发现,很多人反而因此忽视自己,甚至出言不逊。
小A说了一个例子:自己会帮助办公室每一个同事,只要他们开口,顶班之类的事都不在话下。甚至会观察同事家里有老人生病等状况,主动询问是否需要帮助。可一次因为没能及时回复一位同事的消息(当时正在处理家里突发的急事),对方就勃然大怒,指责她“根本不在乎自己”“平时的好都是装出来的”,完全不提她曾帮对方顶班、在对方失落时请她吃饭安抚的事。这让她既委屈又困惑,也十分伤心。她半开玩笑地说:“原来人可以这么不顾他人,且不说我对你一直释放善意,平时你也没有为我做过什么,你凭什么让我要事事以你为先?哎!这样的事情多了,都快动摇我的价值观了。”
小A在读书会中确实如她所述对人很友好,书友们都很支持小A,也开始分享类似事件:有的说自己的善意换来了珍惜、温暖;有的说换来了颇为不值的对待;还有的说了一个让大家惊叹的结果——对方明知自己这样情绪化不太合理,却无法控制反应,最后双方无计可施,只好“和平分手”……

听着大家的分享,足以见得这种情况并不少见。大家开始讨论:人们往往期待向别人释放善意后,能换来对等的善意,这种期待一旦落空,本身就会带来冲击。如果明白善意对待他人未必一定会得到善意回馈,这样的想法似乎更让人自由,尤其是面对期待落空的时候。也有人提出:“那这份善意不是不值得吗?”大家也在思考这个问题:善意是我们的选择,选择对哪些人释放善意很重要,经由选择的善意更理智,也更能让人感到自由。很重要的一点是,我们还需要区分自己以为的善意是否并非对方的需要——这可能带来侵入感,因此需要培养观察和倾听他人意愿的能力。
大家又继续分析现实中为何会出现这种偏差。有人说:原因在于对方或许因为在她这里感到安全,便将内心积压的、与她无关的不满情绪转移到她身上;若对方的觉察力不足,会把这种情绪投射当成事实,在被情绪淹没时,无法理性思考,将她视作内心深处那些忽视自己、不关心自己或侵入自己边界的对象来对待。书友们讨论到最后笑着调侃:“原来是这么多‘冤假错案’,那些让别人感到安全的人可能就成了‘替罪羊’——当然,谁都不愿意做这个‘替罪羊’,这样的做法对关系的破坏性确实很大。”

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这种情况仍需我们妥善应对,大家总结出以下建议:
如果仍想维系这段关系,可参考以下做法:
1.先稳住自身情绪:对方爆发时,可以先暗示自己“他当下的言行可能并非针对真实的我,我只是冤假错案里的替罪羊”,从被攻击的委屈感中抽离出来;若情绪激动,可暂时离开现场,给自己冷静的时间。
2.事后坦诚沟通:等对方情绪平复后,找合适时机交流,比如可以说“那天你说的话让我很难过,我很在意我们的关系,或许有什么误会”;同时明确边界,如“我理解你可能有情绪,但那样的方式我无法接受,以后有不满我们可以好好说”。这样的做法是为了区分关系是否可以通过沟通而回到成熟的成人世界,结束“替罪羊”的模式。
3.调整期待并做好自我保护:要明白对别人好未必能换来同等对待,对方的爆发可能与自己无关,不必过度自责;若对方多次如此且不愿调整,需重新审视关系,适当保持距离,避免长期被当作“情绪垃圾桶”,消耗自身能量。
如果不打算维系这段关系,直接疏远即可,生活中还有很多人和事需要你忙碌。
有一书友总是语出惊人,她指出:“为何不在一开始就多观察,再决定要不要让对方进入自己的世界呢?”这真是一种智慧——清晰自己需要什么、选择什么的智慧。
小A最后给我们来了一个收获小结:生活中诸如这样的困扰千千万万,我们除了思考谁对谁错之外,还有书友们用“理解”和“智慧”来选择处理这些生活细节的方式,让人感受到多元视角带来的美好。而我也觉得,善意有时会遇到让它长出尖刺的人,我要做的不是舍弃善意,也不是变成同样长刺的人,而是在理性选择处理后与发现善意存活的人际地域,这对我而言有着重要意义——那是能让善意开花结果的土壤。

BoBo psychology
作者简介









